
11月16日至19日,2021孔子学堂负责人培训班在山东省干部学院开班,培训以线上+线下的形式,深入探讨孔子学堂规范化建设新模式。其中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讲师团成员、孔子学堂文化大使、山东省孔子学堂负责人代表60余人在线下参加培训。
培训会期间,山东省政协常委、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学院董方军院长作了题为《民族精神家园重塑在乡村建设中的探索》的专题报告,分享自己用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心得,再次阐释了乡村振兴、文化先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。
“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。”董方军在报告中说,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柢,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母版,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依托。理解、认同、尊重、热爱乡土文化不仅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,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前提。
乡村振兴,既要塑形,还要润心,更要铸魂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,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。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,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,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普及科学知识,推进农村移风易俗,推动形成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。
乡土文化孕育守护着中华文化的精髓。近年来,中国孔子基金会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,建立乡村孔子学堂,切切实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了乡村各个角落,潜移默化影响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,已经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满足新时代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阵地。
“西方有教堂,东方有学堂”。在此前的培训会上,尼山世界儒学中心(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)党委委员、副秘书长、孔子学堂推进委员会主任周静指出,孔子学堂具备公益性、民间性和群众性等独特优势,通过面向基层、面向民众,传播普及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2015年,又在夏津县代庄村扶贫点上建立了第二家孔子学堂;2017年下半年,在夏津县五屯村扶贫点上建立了第三家孔子学堂。把扶贫与建设孔子学堂同步进行,成为孔子学堂助推乡村振兴的经典做法,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“写好字,读好书,做好人”和“学书法、诵经典、兴礼乐、祭先贤、倡民俗、办节庆、传家风、立信仰、评先进、树榜样”十教内涵。
“乡村孔子学堂,是一处神圣的殿堂。”曲阜百姓儒学策划发起人、济宁市骨干教师孔为峰在培训会上分享时说,内心的幸福指数不是物质能给的,关键靠精神力量,孔子学堂引导老百姓安贫乐道,在“乐道”的过程中积累知识、技能,将来都会转化为财富。
截至2021年11月,全国孔子学堂已达2200余家,其中山东、湖南、浙江、北京、内蒙古、辽宁、山西、陕西、四川、河北、江西、重庆、安徽、吉林共有乡村孔子学堂208家。
孔子学堂正心怀“国之大者”,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,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,滋润人心、德化人心、凝聚人心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,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,把传统留住、把文化留住,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、摒弃陈规陋习、适应时代变化,构建具有饱满品位特征、具有生动气息的新乡土,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。